第717章 大师中的大师(1 / 2)

大不列颠之影 趋时 4784 字 13小时前

第717章 大师中的大师

相较于谈论塔里奥尼小姐的舞步,康罗伊显然更推崇亚瑟在出版领域和自然哲学领域的成就。

这位肯辛顿宫的「大总管」出身于中等阶层,虽然常伴王室左右,但是这并没有改写他在童年时期养成的中等阶层习气。

不列颠作为当时世界上的头号商业强国,其富裕的中等阶层处处向上层看齐的风尚,使得这一群体养成了阅读科普杂志丶参加社团俱乐部丶定时前往图书馆和博物馆的生活习惯。

正如哥廷根对高斯等科学家的崇拜一样,在不列颠,发表科学言论可以获得巨大的文化权威和知识威望,而这些文化权威和知识威望又可以扩展到所有问题上,向英国公众展示自己是真正的真理仲裁者。只不过,相较于科学家,语言贴近日常生活的科普作家在传播层面上更占便宜。

而如果你要问目前不列颠最畅销的科普书籍是什麽?

有人会认为是《知识》,有人会认为是《布里奇特丛书》或者其他娱乐和实用知识文库。

但是不管你认为是哪一本书,你都不能忽略《黑斯廷斯探案集》在自然哲学科普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虽然这本小说很少会单开几个章节讲述化学和物理知识,但是这并不妨碍读者们从大侦探黑斯廷斯先生的办案经历中收获毒理学丶药剂学和博物学等方面的启发。

而且你不能否认,这本书写的确实比正经科普杂志更有意思。

当然,说这句话的前提是,必须要排除达尔文的《贝格尔号航行日记》。

但是不论如何,亚瑟·西格玛先生的拥趸依然坚持认为:《黑斯廷斯探案集》是通俗小说里科普做的最好,科普杂志里故事性最强的,哲学着作里悬念最抓人的,浪漫主义文学中史料运用最严谨的,医学专着里人物刻画最鲜活的。

总而言之,亚瑟·西格玛先生主打一手差异化竞争。

因为不论是写哪个领域,《英国佬》的作者群里总能挑出几个比他强的。就连情色文学,都有埃尔德这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坐镇。

既然如此,反倒不如另辟蹊径,以广度换高度。

而就目前《黑斯廷斯探案集》第一卷发行三年便售出九千册销量来看,效果相当不错。

或许九千册这种销售数据在后世看来,实在是不值一提。

但不要忘记这可是1834年,为了避免压货,这一时期的出版物一次发行通常只会印刷一千册。

因此,发行九千册也就意味着《黑斯廷斯探案集》在首次发行后,又经历了8次加印。

九千册的销售成绩足够亚瑟大摇大摆的在伦敦近年的出版榜单上占据一席了。

能够结识亚瑟这样的文化名流,对于康罗伊来说自然是无比荣幸,如果再考虑到他与英国科学界的良好交情丶他掌控下的《英国佬》以及伦敦大学教务长的身份,那麽自然而然的,康罗伊甚至愿意适当的巴结他一下。

更别提约翰·康罗伊爵士还是个爱尔兰人,亚瑟身为《天主教解放法案》通过后第一位以天主教徒身份晋升的政府官员,本身就已经足够容易引起他的好感了。

至于芭蕾舞,虽然是亚瑟挑的话头,但是康罗伊依然觉得在这样一位绅士面前讨论芭蕾舞不是很恰当。

诚然,在舞台灯光的照耀下,芭蕾舞者光鲜靓丽,像是玛丽·塔里奥尼小姐这样的芭蕾舞名家更是被视为艺术瑰宝。

但是,这并不妨碍芭蕾舞名声欠佳。

在不列颠这样露个脚踝都会被认为有伤风化的社会风气下,穿着蓬松短裙用脚尖跳舞的芭蕾舞者会是什麽风评,用屁股想都知道。

当然,这不是说去剧院看芭蕾舞就是十恶不赦,看芭蕾舞是一项十分正常的社交活动,甚至你不去才会显得上不得档次。如果一位常客忽然不在剧院露面了,朋友们肯定会猜测他最近是不是生意上出了问题,马上就要破产了。

但是看芭蕾舞和芭蕾舞的风评,这是两码事,得用不列颠辩证法分开讨论。

身为一名受过良好教育的英国或法国绅士,我看芭蕾舞不等于我对芭蕾舞持正面评价,更不等于我喜欢这门艺术,大部分绅士都是批判性的欣赏。

而且,考虑到亚瑟之前去过芭蕾舞的发源地巴黎,康罗伊更觉得不应该在二人的关系还不熟时过度深入的讨论芭蕾舞。

因为只要你有点闲钱,并且去过巴黎,那你肯定知道,巴黎的剧院有一种会员制度,如果你一周包下三个以上的包厢座位,那你就可以成为剧场会员。

会员最重要的权利便是可以自由进出剧场后台和排练室,「结识」那些年轻的女演员,尤其是演员群体中出身最差的芭蕾舞女们。至于之后究竟是露水姻缘还是长期联络,那就要看你的腰包到底有多鼓了。

这些事在巴黎基本算是公开的秘密,随便打听打听就能知道,甚至你都不用打听,你只要显示出财力,剧场经理自然会来旁敲侧击的询问你有没有这方面的意向。

而对于大部分出身工人家庭的芭蕾舞演员来说,剧院的「潜规则」她们心里门清。

对于这群「小耗子」(当时芭蕾舞女的蔑称)来说,大部分芭蕾舞演员终其一生都永远是底层,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玛丽·塔里奥尼那样出身舞蹈世家,拥有瑞典宫廷舞蹈大师卡洛·塔里奥尼这样的父亲。

如果她们想要大红大紫,最现实的情况就是被大仲马这样不差钱又舍得花钱的金主包养,亚历山大这胖子虽然花心滥情,但不得不说,这胖子对那些被他看上的女演员,那可真是会花心思丶花精力去捧。

从量身定制剧本,再到砸重金排戏,最后还要派人在巴黎报纸上宣传造势。

虽然人家亚历山大长得不帅,但他这麽一番操作下来,能俘获众多女演员芳心也不算是多离奇的事情,至少亚瑟丶海涅等朋友们是一句屁话都不敢有的。

当然,像亚历山大这样有才气的金主毕竟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