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告诉我娘,我不是孬种(1 / 2)

第271章 告诉我娘,我不是孬种

又过了两个月,天气已经很炎热了,东南各地也进入了多雨季节,这也是历年以来楼寇开始频繁袭扰的时候。

这大半年以来,史和林如海等人抄家灭族,徐少湖和梅若云则施以怀柔之策,双方刚柔并济,彼此配合之下,那些敢于对抗朝廷的东南世家,就像是打扫垃圾一样,已经被清扫一空。

而剩下的那些东南望族,或是畏惧史的兵锋铁蹄,畏惧林如海的狠辣手段,或是被徐少湖所描述的,剿灭倭寇以后,重开海上贸易的巨大利益所诱。

他们一个个要银子给银子,要粮草给粮草,虽说时常有推之举,动不动还他娘的哭穷,但表现得还算乖巧。

故此,史等人上奏李崇之后,将东南方略的重心,开始转移到打击倭寇,围剿倭寇上面。

史倒也还算务实,他并未急功近利,想着今年便将数十年的倭患一扫而空,而是徐徐渐进,多种手段一起上,力求让倭寇没有能力再率军登岸,让倭寇没法子像往年一样袭扰东南各地。

其一,他命手下水师主力舰队,奔袭其中一夥实力最大的倭寇,攻占他们盘踞多年的海岛老巢,不求一举而灭之,只是将他们打散,不让他们再有大举进犯的可能。

这件事,若是放在以前,是绝对做不到的。

非不为,实不能也!

因为以前的朝廷水师,不仅舰船不及倭寇,火炮火枪等武器,皆不如倭寇,故而主动出击,跟送死也差不了多少。

但现在不同了,李崇这几年,将近千万两白银,统统砸在营建水师,研制神威大炮研制大乾神枪之上。

此时的大乾水师,不管是舰船数量和质量,还是武器装备方面,都已经远胜倭寇,唯一欠缺的便是一场大胜罢了。

对于大乾水师的变化,倭寇一无所知,或者说知之甚少,故而双方在海上刚一接战,

倭寇便被神威大炮,和大乾神枪给打得措手不及。

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持续了大半天的海战之后,面对几乎是碾压式的武器优势,剩下的上千名倭寇四散奔逃,从此开始化整为零,不敢再和大乾水师正面决战。

就连这伙倭寇的若头犬养平八郎,都差点死在了神威大炮之下。

而这伙倭寇的大头目,因为常年蜗居东瀛,要想除掉他,估摸着得踏平扶桑才行。

海上大胜倭寇的消息,传回东南各地之后,那些原本持观望态度,原本整天哭穷,各种推的东南世家,几乎在一夜之间,突然变得阔绰起来,各种捐银子以充军资,各种为大军输送粮草军械,一个个卖力的不得了。

谁赢,他们帮谁,古人诚不我欺!

对此,史等人自然乐见其成。

史甚至答应他们,等平定倭寇之后,会为他们向皇帝请功,以后的海上贸易,也会给他们分一杯羹的。

这样一来,这些东南世家,一个个就更加卖力气了,好似浑然忘记了,就在一年之前,他们还和倭蔻不清不楚呢!

盘踞在海上最大的一夥倭寇被击溃之后,四散而逃的那些倭寇,还有其他倭寇,纷纷开始化整为零,打算按照十几年前的打法,小规模,多频次的袭扰东南沿海。

反正海岸线那麽长,你史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上千里的海岸线,总有你顾不到的地方,到时候让你顾此失彼,疲于奔命之下,最终全盘崩溃。

只能说,这些倭寇的想法很美好,但是现实却很残酷。

面对倭寇的改变,史也迅速调整各地部署,在第一时间做出应对之法。

他先是将水师一分为三,分处三地海路要津,随时保持万均压顶之势,让那些倭寇不敢轻樱其锋。

其次,史徵集数千艘民船,十条船为一组,每条船皆配备火枪等武器,来回巡逻各处入海水路。

再者,史在沿海各地紧要城镇,皆派军卒结寨固守,其中分派军卒,少则十数人,

多则上百人,皆用四年前便在演练的鸳鸯阵对敌。

若有一处遭遇倭寇袭扰,则三十里内的所有民船,所有寨子里的兵卒,全部在第一时间前往驰援。

史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打法,顿时让倭寇过去的袭扰之策,完全没了用武之地。

当然,这种打法耗日持久,花费银子的也堪称天量。

史赌的就是,海上倭寇不能袭扰内地,不能抢家劫舍,不能做那海上走私的勾当,

会变得越来越穷,实力也会越来越弱。

而大乾再不济,也有两京一十三省,便是一仗不打,单纯靠着这种互相消耗,耗也能耗死这些倭寇。

但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打法,却有一个最显着的好处,那就是倭寇再想袭扰内地,

几乎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如此一来,东南沿海各地,尤其是那些东南世家,再想拖欠朝廷赋税,便是一点藉口也没有了。

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不交,或者是暴力抗税,那史和林如海等人,可就得用刀和他们说话了。

反正抄家灭族得来的银子,可比他们要缴纳的赋税多多了。

估摸着史和林如海等人,还巴不得这些东南世家不交税,巴不得他们武装抗税呢!

为此,史特意上书李崇,请求将东南各地两年内的赋税,不用解送朝廷,而是全部充作东南军费。

对于这件事,李崇答应了,但也只给了两年期限,而且在圣旨中说的很明白,两年之内,史要什麽,他就会给什麽,哪怕是他要东南各地官员任命之权,李崇都舍得给。

但是两年之后,若是史还未彻底消灭倭寇,那他以及史家满门,便不用再活着了。

有一说一,史的忠心还是毋庸置疑的,李崇都已经放话了,他要什麽,李崇就会给什麽,但史还是谨守臣节,不敢越雷池半步。

别说任命东南各地官员,就是那些负责徵税的官员,史都没有自己任命,而是让朝廷从户部抽调得力官员,来东南各地督办税赋,协办粮草诸事。

见史如此知趣,李崇就更加放心了,但凡赞了点家底,便一分不剩全部解送东南,

而军器局制作的所有神威大炮,大乾神枪,也全部运往东南。

拼了再过两年穷日子,也要彻底剿灭倭寇,平定东南,重开海路,组建商队,再通西洋,去做那获利极为丰厚的远洋贸易。

时间来至七月,柳林镇的一座军寨之内,薛蟠,贾琏,贾蔷,贾环,贾琮,贾芸等人,全都在这里了。

不过军寨内的气氛却不算太好,准确来说,这些勋贵子弟们,一个个抱怨连天。

原因无他,只因柳林镇深处内陆,离海岸线足足有一百三十里之遥,而在水路之上又有那麽多民船来回巡逻。

也就是说,倭寇侵袭这里的可能性,简直比母猪上树还要低,他们若想捞到什麽军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俗话说,年轻的将士渴望建功立业。

他们这些人虽然是勋贵子弟,平日里或许不着调,但既然来了前线,既然选择了从军,谁不想沙场建功,博个军功爵位回去,光宗耀祖呢?

故而,这几位聚在一起,抱怨天,抱怨地,抱怨主帅史,甚至抱怨起远在紫禁城里的宫中贵人们。

试想一下,他们的姐姐妹妹,若不是皇帝的女人,若不是宫中贵人,主帅史怎麽可能把他们摆在这里呢?

很明显,将他们这几个人布置在前沿,主帅史怕他们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不好给皇帝交代,不好给宫中贵人交代。

可是如此一来,别人杀倭寇杀得刀都卷刃了,帐中的倭寇首级都摆不下了,而他们却只能全程围观,只能坐在这里干看着,一点军功都捞不到。

那等剿灭倭寇之后,他们倒是全须全尾的回京了,但未免也太丢人现眼了吧!

在这几人之中,贾环就像是一只炸毛的老猫,眼珠子瞪的老大,一脸怨念的瞪着薛蟠「薛大哥,这都怪你,谁不知道令妹是贵妃娘娘,要不是因为你,要不是因为庄贵妃娘娘,我们哥儿几个,帐中的倭寇首级,少说也攒了七八颗了。」

薛蟠那牛脾气一上来,哪能受得了这气?

他腾的一下站起身来,一脚踢翻屁股下的坐墩子,也跟贾环一样,将一双眼晴瞪得老大。

「贾老三,你也好意思说这话?舍妹是贵妃不假,但你大姐,可是贤贵妃,是众妃之首,你亲姐也是荣妃,要我说,我们哥几个之所以被派到这个鸟不拉屎的破地方,都是被你小子给连累了。」

因为军功无望,贾环也被气得不轻,他也腾的站起身来,也和薛蟠一样,将屁股下的坐墩子一脚踢翻。

为了彰显自己的愤怒,他还将手中茶碗,砰的一下,摔了个粉碎。

「贤贵妃是众妃之首不假,但谁不知道,我和贤贵妃并非一母同胞,平日里也并不亲近,大帅怎麽可能因此而特意照顾我?

至于家姐,她的确是荣妃,但无论如何,也比不过令妹庄贵妃吧,明明是你连累了大家,现在却将屎盆子,一股脑扣到我头上,薛大哥,亏我平日里那麽敬重你,你这话,真的是,真的伤了兄弟的心。」

薛蟠并不相让,继续说道。

「你和贤贵妃亲不亲近,大师又怎麽会知道?你就说你和贤贵妃,是不是一个爹吧?」

贾环被气得嘴唇直哆嗦,指看薛蟠怒道。

「你胡搅蛮缠,大帅是陛下心腹,大帅的侄女还是惠妃娘娘呢,大帅怎麽可能不知道这些?」

见薛蟠和贾环二人争吵,越说越不像话,甚至将话头引到了宫中贵人身上,贾琏面色铁青,怒声说道。

「都少说两句吧,大家都是亲戚,这大半年又相处得极好,别因此伤了情分,再说了,宫中贵人,也是你们能编排的,难道你们都不要命了吗?」

在这几人之中,贾琏年纪最大,而且在庶务上极为擅长,可以说这大半年,贾琏就像是他们几位的大管家一样,将他们照料得妥妥贴贴。

对此,无论是薛蟠,还是贾环,无疑都是承贾琏情的,并心怀感激的。

故而贾琏一开口,薛蟠和贾环便气呼呼的互相瞪了一眼,不再继续吵了。

过了一会,贾环看着贾琏,贾蔷,贾芸,贾琮四人,叹息了一声。

「我和薛大哥被大帅按在这里,一身本事难以施展,或许是因为宫中贵人的缘故,可是你们几位,并无姐姐妹妹在宫中,为何也被大帅安排在这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