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劝乾姐离开云南(1 / 2)

说是家属,也没有这年头时髦的筒子楼,而是一排排的平房,傅红良和沈问秋因为是双职工,所以分到了两间平房。

一间前半部份是客厅,后半部分是厨房。

另一间同样一分为二,两夫妻住一间,三个孩子住一间。

因为是部队大院,讲究纪律性,所以厨房不能像京城大杂院那样放在门口,连杂物都不能堆。

整个大院看起来乾乾净净,哪怕家属晒衣服,那也是整整齐齐挂在那儿,绝对没有万国彩旗那样杂乱。

沈国良和王慧琴里里外外参观了一圈,还特意看了一下米缸,发现里面尽是玉米丶高粱米丶红薯等杂粮,大米只有一小袋子。

看到女儿女婿的条件如此艰苦,老两口心里都不好受。

老太太抱着外孙女,心疼得直掉泪。

沈国明却没有叹息,他是从战争年代中过来的,知道当兵最危险的不是物质条件艰苦,能活下来就是万幸了。

现在女儿女婿活得好好的,还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还有三个孩子,比起牺牲的战友们来,绝对算幸福。

「红良,小秋,你们平时上班,三个孩子怎麽办?」

沈问秋爽朗一笑:

「爸,你不用担心,小高已经上小学了,每天他都负责把妹妹送到幼儿园,晚上再去接回来。我跟红良经常要加班值班,主要还是靠哥哥照顾妹妹。」

王慧琴一听不乐意了,指责道:

「你们夫妻也心大,小高才几岁?自己还是孩子还要照顾妹妹。真是我的乖孙,这些年辛苦你了。」

傅小高不以为意:「外婆,你放心,我是大哥,大哥照顾妹妹是天经地义的。」

沈国良非常高兴:「好好好,男子汉就要有担当,外公表扬你。」

林三七坐在一旁,心里则在开始计算,傅小高今年7岁,傅小江和傅小苏双胞胎5岁。

等到1968年开始就有政策,家里只能留一个孩子,剩下的孩子需要强制下乡,一直要到1978年才结束,到时傅家三个小孩刚好年龄适合。

知青下乡,那绝对没有电视里放得那麽浪漫,那是真的苦啊。

这个世界上哪个群体最苦?绝对非农民莫属,但农民好歹有宗族支撑,知青下乡那真是被欺负死。

所以沈家这一家人,包括在西疆支援的沈大哥,林三七都是要想办法调到宝安县去的。

想到这里,林三七又开始了自己的忽悠:

「姐夫,大姐,我跟乾爹商量过一件事情,你们想想可不可行。

我们是这麽想的,云南这地方还是太偏僻,很多老师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我看小高他们普通话就有浓浓的云贵川口音,更不要说学外语了。

三个孩子留在云南,将来的前途恐怕不会太好,难道一辈子都要窝在这个边疆省份?」

傅红良是沪海人,沈问秋是姑苏人,当初两人能走到一起,那是因为三观一致,风俗相近的。

江南一带,非常重视教育问题,家里无论有多困难都会供子女读书,他们共同认为万般皆下品,只有读书高。

所以林三七说到3个孩子的未来,这让傅红良夫妻也是愁上眉梢。

见识过沪海和京城的繁华,他们心里有一杆秤,怎麽会不知道云南的落后?自己可以服从组织安排,但孩子怎麽办?

沈国明这时候摸着大外孙的头,也开口道:

「我已经退休,人走茶凉,以前帮不上你们什麽,以后恐怕也无能为力。但是你们小弟不一样,小七的能量你们也看到了,刚下飞机,就有当地干部上门来慰问。

现在你们小弟已经就任东广省弗山专区的常务副专员,宝安县的负责人,准备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我这次和你们姆妈就是去宝安县投奔你们小弟的。」

林三七纠正道:「小秋姐,别误会,我是准备让乾爹给我当园区建设总指挥的,不是当农民工的。」

沈国明继续说道:

「所以我的想法,是你和红良的人事关系也转到宝安县去,这个交给你们小弟,保证没有阻力。」

沈问秋有些迟疑: